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滚动 >  > 正文
零跑「沉默」的进击!不打舆论战,也有好销量? 世界热闻
来源:懂车帝  时间:2023-07-02 22:06:40
字号:

6 月新势力销量已经基本出炉了。

对于新势力来说,6 月应该说是齐头并进,蔚小理都报出了一份环比增长的数据——而出乎我们意料的,是这样百舸竞渡的 6 月,有一家硬生生从蔚小理中间挤上去,拿下新势力交付第二名


(资料图片)

纵览各品牌,一位经常给我们惊喜的老朋友,这个月再次获得了与它的舆论声量「不匹配」的佳绩——零跑汽车 6 月交付量13209 台,再次斩获新势力第二

佳绩,首先指的是零跑 6 月整体交付量创造了历史新高,而且主销的C 系列交付达到了 11600+ 台,其中 C11 系列超过了 8900 台。

考虑到零跑品牌的声量,这样的交付成绩显得尤为优秀。

什么是声量?高调宣传、舆论造势,甚至水军骂战,都可以带来声量。而零跑一直以来就不是个大声讲故事的品牌,乖巧得不像新造车

昨天发布 6 月份交付成绩的时候,零跑同步发了一张海报,上面的一句话耐人寻味:

「我们不太会讲故事,我们始终只专注一件事:坚持全域自研,打造极致品价比的产品。

这样和关注度「不匹配」的交付成绩,以及在销量创新高这样放在别家可以大吹特吹的时刻,零跑创始人朱江明依然坚持的低调和「不讲故事」,随之带来了我们的深层思考:

为什么零跑可以在低调卖车的前提下,连续实现新势力前列的交付成绩?

要知道 5 月份零跑同样交出了12058 台,同样新势力第二。

今天的文章,我们就来聊聊低调做事的零跑,到底做对了些什么

精确定位

零跑是一个很平实的品牌。

平实在这篇文章里的意思,是零跑的在售车型,门槛都很低。不仅聊起来没有压力,下单买一台,对于主流购车人群来说,也不是大问题。

这就是零跑做对的其中一件事情:找准品牌定位

零跑的品牌定位有多准?以主销的 C 系列为例,在售一共 3 款车 11 个SKU,全部锚定在 15-20 万元左右——而这正是撑起全球汽车消费市场的绝对主流价位段

零跑也在 6 月销量公开信中强调:「我们聚焦 15-20 万价格带,为更多消费者打造实实在在的产品」。

为什么零跑要聚焦15-20万?数据说话。

根据乘联会数据,2022 年全年我国汽车销量前十里面,主力款式定在10-20 万元的车型占了 7 款。

而根据 motor1.com 的数据,即使是经济更发达的美国,2022销量前十里除了 Model Y,也都是 3 万美元(不足 22 万元)起售的车型

来到 2023 年 1-5 月,新能源轿车销量排行榜中,占据前五的秦 PLUS、海豚、宏光 MINI EV 以及汉,售价也大多位于 10-20 万元之间;2022 年 30 万元及 30 万元以下的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占比约 87%。

在买车这件事上,无论是油车还是电车,全球消费者的意见出奇地一致——20 万就够了

深耕真·主流市场的零跑,成绩单没有辜负它的努力。

继 3 月份销量环比近乎翻倍后,零跑在 4 、5月份的环比增长数据喜人,分别为 41.4% 与 38%。

在 5 月份,零跑依靠高品价比的C11 助力,销量破万,达到1.2 万+台,6 月份,零跑稳步前进,创历史新高,共售出 1.3+ 万台新车,同环比均增长 。

在交付量的高光映衬下,那一句「第二季度我们表现得不错」,略显凡尔赛的同时,也更显得零跑低调风格的珍贵。

因为尽管近期零跑的销量成绩甚佳,但互联网上却鲜少看到零跑参与了什么舆论大事件,或者说,除了卖车,零跑一般就不说话,更不要说吵架。

在其他新造车势力高管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波又一波风浪,小作文的时候,在吆喝的人群里几番寻找,都不见零跑的身影。

也许不至于「闷声发大财」,但埋头苦干,也是零跑不经意间传递出来的品牌调性。

而虽然零跑低调,但正是认真造车的风格,让零跑汽车入选了乘联会新能源5 月价值传播指数前十。换句话说,可能零跑的公关费没花多少,但销量和技术,足以让这块招牌和特斯拉、比亚迪同台碰一碰。

朱江明对零跑的定位是「产品物超所值,超越用户期待」。

基于这一定位,加之朱江明近 30 年在算法领域的研发制造经验,零跑像一个为攻克难题「两耳不闻窗外事」的理工男,对科技智能化的坚持一以贯之。

「零跑就像是龟兔赛跑中的那只乌龟,要把能力锻炼出来,基础打扎实,规模化之后将获得成本优势。」朱江明说。

2022 年,零跑 C01 面世之初,这款车就被看作是零跑首次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的车型。

然而,就在人们好奇 717 公里续航、3 秒级加速的 C01,会不会冲击 30 万元挺进豪华市场时,它最后的售价依然是凯美瑞级别的 15-23 万。

把中级车市场搅个天翻地覆,这就是零跑品价比战略的核心,也是其精准定位的体现。

定位的准度,再加上时间的纵向和全系产品线的横向发力,这是我们观察 2023 年不断冲高的零跑,得出的第一层结论。

终结汽油车

定位只是第一步,零跑亮眼的交付成绩,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力,简单点说就是车要够好

2 月 9 日,零跑 C11 增程版正式发布,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说它是「15-20 万级别燃油 SUV 的终结者」

事实上,零跑全系车型,都在以「终结汽油车」作为目标。甚至于,零跑可能是新势力里面更有勇气的那位——在汽油车最根深蒂固的市场,掀起电动化革命。

为什么零跑敢说终结燃油车?根本就在于主销的C 系列,从增程到纯电都在贴着汽油车的脸打。

以现已上市的 C11 来说,增程与纯电版本的联合,抢走的不只有拥抱纯电的激进派,还有因为不想彻底走出汽油舒适圈而选择保守方案的温和派的订单。

温和派,指的是当被问及不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理由时,表示对于电车有续航里程的焦虑,希望给自己留一条路通往旧世界舒适圈的人们。

也正因这样的需求,今年我们见证了插混的大爆发

零跑 C11 增程的主打卖点,就在于迎合市场爆发,但保留纯电核心优势的「电改油」——原生纯电平台带来了高达 43.74kWh 容量的电池包,工况纯电续航达到了 285km,这意味着除了跑长途,C11 增程绝大多数场景下,都是一台比汽油车更安静舒适的纯电车。

续航只是一个例子,事实上,零跑 C 系列全方位的产品力,都在直接对标 15-20 万这个汽油车最根深蒂固的大本营——如朱江明所说,零跑追求的不是「油电同价」,而是电车比油车「价格更低」

如何理解朱江明这句话?

一个最直观的解释,是C系列的尺寸,放在同价位汽油车里面,都是越级的。

主流价位汽车市场就这么简单粗暴,同价位更大的尺寸,就是可以带来更高的关注度,以及初步的认可。然后就是进店试驾,体验电动化对于内燃机的摧枯拉朽。

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,14.98 万买 5 米长带 3 个屏幕的轿车/4.9 米长带 3 个屏幕的 SUV,这在汽油车时代几乎不存在。

至于 Learmotor Pilot 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等等,它们和更直观的尺寸、空间、续航、加速一起,共同组成了零跑在燃油车腹地,掀翻汽车旧日世界的尖刀。

「沉默」的全域自研

从成绩,到产品,我们逐渐聊到了零跑的最核心。

全域自研,这是零跑的关键标签。而零跑的全域自研深度,可能比一些声量远要更大的新造车品牌更高。

用低调的姿态,做实际上高调的事,这就是零跑的全域自研。

在被问到零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时,朱江明自信地回答「最终是要靠技术。」他介绍,目前零跑新车中60-70% 的零部件是自研的;自研零部件所占的 BOM 成本,也达到了 70%。

「电池除了电芯是买的,剩下从 PACK 到 BMS 都是自研的;电驱是自己设计和制造的;整车的控制器、中央域控、智能座舱,甚至连车灯都是自己研发、制造的」——早在去年 C01 的发布会上,零跑就宣布了所有整车控制器的自研能力。

朱江明还举过一个例子:C11 的自研灯组,每辆车可以节约600 元的成本,一旦形成规模化,优势就会非常明显——「电子(零部件)大部分要自己设计,这样效率最好,品价比最好,才能做成一体化,而不是拼凑的产品。」

他还曾透露,零跑在 2022 年一共做了 11 万多台电池包,通过自研,能比外购节省 10% 左右的差价,也就是说 50 亿的电池能节省 5 亿的成本。同样,C11 与 C01 底盘以下的零部件是 100% 一致的,零跑需要做的,就是在某些地方做集成化差异设计。

概括上来讲,零跑的全域自研包括了电驱架构、电池架构、整车架构、智能驾驶、智能网联以及电子电气架构六大板块。

在零跑看来,这些自研都是汽车中最重要的部分,要实现「软件+硬件」的全自主研发,就要将底层的技术与生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全域自研的另一个好处,在已经上市近两年的 C11 的车机系统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自 2021 年 9 月 28 日上市以来,C11 的车机系统历经 6 次 OTA,在交付 20 个月后依然有横跨智能座舱与车辆控制的深度更新——全域自研带来的垂直整合能力,才可以实现这样类似于智能设备的,经久不衰的新鲜感。

垂直整合,降本增效,这些就是全域自研给零跑的回报,也是我们在讨论「为什么零跑交付量这么高」时,必须看到的现实。

长期主义

长期主义,一直是我们关注零跑的理由之一。

如今新造车常见的互联网时代宣传战思维,往往会对网友输送一个错觉:声量越大,实力更强。然而市场往往由沉默的大多数贡献,而好产品则来自于更踏实做事的厂商。

向来低调的零跑,很难为媒体提供什么劲爆的新闻。即使是「全车控制器自研」这样,放在别家可能铺天盖地鞭炮齐鸣的能力面前,零跑依然选择了「你们知道就行,我就不啰嗦了」的宣传思路。

不过销量的不断冲高,自然而然地为零跑带来了讨论度。交付数可能是零跑现在最好的宣传方式了,省时省力。

当然零跑面前的挑战还有很多,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巨头,还是各大自主车企,都将在 15-20 万市场掀起新的惨烈竞争。

一直低调坚持的零跑,能否实现 2023 年销量更上一层楼的目标?又能否在新造车阵营里,凭借着独特的「性格」杀出一条自己的路?

我们会从交付数中得到答案。

标签: